今日揭阳网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更新时间:2023-11-27点击:101776

中国当代人文纪实摄影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11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此次“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展出作品150余幅,分为“风”“土”“人”“家”四个单元,是朱宪民先生迄今为止展出作品规模较大、作品类型较为全面的大型回顾展。朱宪民先生以高超的摄影技艺,提炼和萃取了大多数人身上最值得端详的肖像和样态,勤劳、温良、质朴的品格映射和绽放在他们的脸上,在一幅幅画面中得到强烈的呈现。这些作品既呈现出浓烈的人间烟火气和质朴的生活底色,也突出表现了个体存在的颗粒性和鲜活的生命质感,达到凝练而纯粹的艺术高度,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现的是普通人却能典型化,内容最应被人记住却最易被人忽略。这些作品呈现的状态也具备摄影超现实主义的属性:在这里又不在这里、是这一刻又不限于这一刻……它流露的是情感,折射的是人性;记录的是过去,指向的是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而言,这是一个用60年的摄影来反映黄河文化、切实体现深入生活和以人民为主体的文艺思想的展览,意义不同寻常。

11月25日下午,伴随“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的启幕,“以人民为主体去创作”学术研讨会同时召开。李树峰在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朱宪民先生八十寿辰,他在半个多世纪中聚焦百姓、歌颂人民,令人感佩。2023年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创立35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机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设立单位,从黄河文化研究、以人民为主体去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个思想维度出发,在中国美术馆主办“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组织学术力量梳理其创作理念和方法,是我们的荣誉,也是我们的责任。钟维兴、李楠、林路、成功、陈瑾、宋靖,许华飞、柴选、杨莉莉、唐东平、赵炎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研讨会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阳丽君主持。

朱宪民先生,1943年出生于范县(今属河南),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1963年考入吉林省戏曲艺术学校舞美摄影专业,1963至1968年由学校保送长春电影制片厂实践摄影专业,1968年任《吉林画报》摄影记者,1978至1988年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1988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组建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原称“摄影艺术研究室”)并出任任所长,创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摄影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主席。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李树峰、朱天霓担任策展人。

此次展览的作品,朱宪民先生均无偿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周庆富院长为其颁发收藏证书并致辞。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这是世界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给朱宪民先生的赠言,此言道出了生活影像通过审美之眼而显现的认知价值。朱宪民先生作品因内容的客观性、现场性和故事性能与不同国度和地域的观众形成思想对接,能与不同时代百姓的生活状态形成连续,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李树峰主持。

朱宪民

吴为山讲话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朱宪民先生始终将镜头对准从青海三江源到东营黄河入海口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状态。60余年来,朱宪民先生满怀赤子之情,以平等而热爱的目光,一直把镜头对准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多数人。他的拍摄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久,在大跨度的时空中构建了中国百姓的全景画和交响曲,凸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升华了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提供了优秀范本。

李舸讲话

李树峰主持开幕式

周庆富为朱宪民(左)颁发收藏证书

王蒙讲话并宣布影展开幕

王蒙与朱宪民一同观看展览

出席摄影展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的还有原文化部部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周庆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居杨,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团李树峰等成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部门专家。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2月5日。